在數位影像處理中,每個像素(pixel)都可以用一個顏色值表示。
在灰階影像中,常見的表示方式是使用 0 到 256 的整數:
0 代表最黑
256 代表最白
中間的數字對應不同亮度
假設我們把整張圖片視為一個 R×CR \times CR×C 的二維陣列,其中每個元素都是這樣的一個顏色值。
影像中有些顏色可能頻繁出現,有些則很少,甚至完全不存在。
假設我們對某張圖片有以下兩項任務:
找出整張圖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顏色值 vvv。
若有兩個以上顏色同樣頻繁,則選擇 顏色值較小 的那一個。
找出距離該顏色 vvv 最近的「缺色」。
也就是說:
從顏色 vvv 開始,向左(數值較小)與向右(數值較大)同時搜尋,
找出第一個「不在 [0, 256] 範圍內」或「沒有在圖片出現過」的顏色。
然後輸出其與 vvv 的數值距離 ddd。
形式化地說:
對 d=1,2,3,…d = 1, 2, 3, \dotsd=1,2,3,… 依序檢查:
左邊顏色: v−dv - dv−d
右邊顏色: v+dv + dv+d
只要左邊或右邊 任一 顏色不存在於圖片中(或超出 0–256 範圍),
就將此 ddd 當作答案。
第一行輸入兩個整數:
R,CR, CR,C — 分別代表圖片的行數與列數。
接下來輸入 RRR 行,每行包含 CCC 個整數,
每個整數代表一個像素顏色值(範圍 0≤value≤256)
輸出 兩行:
第一行輸出:整張圖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顏色值 vvv。
若有多個候選,取 數值最小 的那個。
第二行輸出:從顏色 vvv 出發,向左右搜尋時,
第一個缺色與 vvv 的距離 ddd。
4 6 12 11 0 13 5 6 7 12 8 0 9 11 2 3 12 5 6 7 12 12 13 11 1 2
12 2
| ID | User | Problem | Subject | Hit | Post Date |
沒有發現任何「解題報告」 |
|||||